社会上鼓励孩子们走进森林山地与自然对话,使得自然教育成了一门新兴的课程。然而,记者发现,自然教育行业人员素质和课程质量鱼龙混杂。
一些课程“有自然无教育”
在北京的公园景区,经常会遇到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观察花草、认识鸟类,还有的在林间组织活动、游戏,类似的活动都属于自然教育的范畴。不过,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不少问题。
问题❶
公园玩一圈敷衍了事
“这就结束了?跟从前的秋游没什么区别!”陪孩子上完一堂自然教育课,妈妈王飞雪有点儿蒙。
由于儿子课余时间总抱着手机玩,王飞雪就给他报了自然教育课。“这个课程学费188元,如果能学到东西也值了。”她说,没想到,老师就是带着孩子们在某个景区玩了小半天,认了几种常见的花草树。“这钱花得实在不太值。”
“有自然无教育”是个普遍现象。近年来,很多机构纷纷转型做起了自然教育。老师们经过简单培训,认识一些昆虫花树,就开始给孩子上课了。但是,因为很多“老师”根本不懂,也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,自然教育的体验并不好。
编辑: JF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