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10日晚,由信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、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举办的“南湖谈史”第二期读书交流会在行政楼512会议室顺利举行。孙启正老师出席读书会,历史学院本科生、研究生共近二十人参加活动,活动由2020级本科生高珍珍负责主持。
本期读书会交流的阅读书目为王笛所著《茶馆: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(1900-1950)》。读书会交流分为导读、讨论和总结三个环节进行。
拍摄者:孙启正
一、导读环节
读书会伊始,由2020级本科生刘鹏雪与2021级研究生王虎臣进行导读。刘鹏雪从《茶馆》一书的选题背景、成书由来出发进行导读,指出在“帝王史观”的史学传统影响下,像“茶馆”这种研究主题往往被视为“二等题目”,但实际上却更能贴近普通人的生活,也更能找出历史的意义,茶馆生活成了成都市民生活的鲜活写照.通过茶馆这个“微观世界”,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,凸显了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的叙事风格和民众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。
王虎臣就《茶馆》的主要内容进行导读,指出《茶馆》以成都的茶馆作为微观历史的研究窗口,从社会、经济、政治三个角度切入,展现出20世纪上半叶成都市民的生活实态,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之外讨论了近代国家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冲突。“公共空间”是本书中的关键概念,公共空间是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进入和分享的场所,同时也重塑了人们生活的模式。茶馆扮演了和欧美的咖啡馆、酒吧类似的角色,承担着复杂的社会、经济、经济功能,反映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历次转型与变迁。
二、讨论环节
在讨论环节中,同学们踊跃发表意见,围绕着阅读中引发的疑惑进行交流。
刘鹏雪同学也提出了她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:茶馆作为公共空间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集体的社会力量?有同学指出茶馆包容性广泛,各式各样的人物或团体利益诉求不一,不能够形成统一的社会力量。此外有同学提出补充,近代以来,特别是国民党时期进行对茶馆严厉的管制,阻碍了茶馆社会力量的形成。还有同学认为,从时间上来说,近代化时间尚且很短,国民的政治意识还很淡漠,特别是底层大众。从经济基础的视角看,近代中国还未真正完成反封建的工作,封建的人格依附性广泛存在,不能出现近代欧美市民团体式的公共空间。此外同学们还提出为什么大家“天然”认为国家应当干预茶馆的管理、“吃茶讲理”活动为什么消失等以及微观史学如何选题等问题,大家随后进行了充分的探讨。
三、总结环节
在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中,很多问题在交流中得到了解决。大家总结了本书的主题,认为20世纪以来,国家权力不断渗透之下,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互动,国家在以茶馆为代表的社会公共空间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。
本次读书交流会的举办,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,训练了学生的学术能力,使同学们对《茶馆》的学术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,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。
编辑: JF9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