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集中看了一遍老片《琅琊榜》,最初看时漫不经心,到后来的一集紧接一集通宵熬夜,看到最后余音回味,只能长叹一生。
期间的家国情怀、兄弟大义、忠贞爱情,在这一声长叹中,一幕幕滑过,最后定格在脑海的,竟然是静默不语的静妃娘娘。
全集看完之后,又忍不住从头粗略回看了一遍。
靖王换防回京,在殿外等着皇上召见,当时的太子和誉王正一左一右在奉承皇上。
太子抬眼看了下父皇,立即呵斥下人:
“没看到陛下在忙吗?”
言外之意是殿外的靖王算什么,怎么能这个时候惊动皇上呢?
而皇上也确实毫不在意,从开始下人的禀报,到太子轻松的处理,皇上连头都未曾抬起,倒是誉王回看了一眼,这一眼也无非是对太子嚣张气焰的不满而已。
最最令我意外的是高公公不动声色的一眼,以及后来高公公看似无意的提醒,这一声提醒让皇上想起了殿外的靖王。
剧中,蒙将军曾经跟梅长苏提到,高公公有帮助他,梅长苏提到:
“既然他(高公公)有表示好意,就好好谢谢他。”
也就是说高公公高瞻远瞩选择了靖王。
但是,从靖王殿外候命,高公公无意的一眼,以及无意的提醒来看,其实从一开始,靖王还在被所有人忽略的时候,他就在暗中维护着靖王,这个不经意的帮助或许有做为宫中老狐狸的一面,而更深的细想,不得不让人想到静妃,宸妃娘娘。
回看安静的静妃娘娘:
静妃的“忍”
静妃娘娘第一次出场,也就是靖王换防回京的日子,从她和丫鬟小新之间的对话,我们得知:
靖王回京的日子不是探望母亲的日子,这个时候靖王三十一岁,连亲王都不是,又因为祁王兄的事情不得父亲欢心,常年放逐在外。
根据宫规,母子之间只有特定的日子可以相见,而今天,是靖王回归的日子,却偏偏不是可以进宫见母亲的日子,母子因此不能第一时间相见。
她牵挂着儿子,也深深懂得要恪守宫规,默默无闻,越不引人注意,越是安全之策,她默默无闻的忍耐着,一忍就是十二年。
静妃的“善”
静嫔第二次出场,跟惠妃闲聊,体贴地陪惠妃去太后宫中点烛,无意间听到“情丝绕”。
她赶紧拉开惠妃,并安抚惠妃,在这宫里还是明哲保身比较好。
但有些事情是可以忍的,有些事情却是不能忍的,虽然安守宫中不能多惹是非,可是看着郡主被恶人陷害,她不能袖手。
如果不忍,又要怎样去做?
这时,静妃表现了沉静的智慧和清晰的思路。
郡主总领云南大军,这么大的势力,太子和誉王都想拉拢,而至于是谁要陷害郡主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郡主怎样可以免受其害?
她在宫中只是一个位份低下的嫔妃,谁又可以来帮忙呢?
静妃想到了莅阳长公主,长公主是情丝绕的受害者,她不会看着郡主也受其害。
于是静妃连夜赶制药囊,不是因为着急,而是因为她多做出一份,要趁机送给长公主,趁机可以和长公主亲密接触,进而请求长公主帮忙此事。
也正如她所料,长公主答应帮忙,也竭尽全力去传递消息。
静妃的“勇”
在誉王和太子的斗争中,靖王一步步露出端倪,坚定决心。
他告诉母亲,已经参与夺嫡,静妃问:
“是太子,还是誉王。”
靖王说,他自己,为了祁王,为了小殊,为了那些人,他要得到这个至尊之位。
静妃只是静静问道:
“你决定了?“
得知儿子已经决定之后,她勇敢的劝慰靖王不必顾虑母亲,成也好,败也罢,只要我们母子生死共担,又有何惧。
做为一个母亲,当儿子决定了之后,她无条件的支持,这是静妃敢于担当的“勇”。
静妃的“智”
其一
既然儿子已经决定了,她当尽到自己的一份力。
宫中,皇后莫名生病,静妃不动声色的通过茶具探查,得知皇后中了软惠草之毒。
告诉靖王这个消息,当时她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用处,只是这个消息,也确实让梅长苏得以利用,从而跟言侯爷搭上关系,给靖王增加了有力的一股势力支持。
其二
太子和誉王斗的难分难解,后宫皇后和越贵妃也是相争不下,皇上很头疼。
头疼的时候哪个娘娘那儿都不想去,只想静一下。皇上走到后花园,被静妃的药香吸引,自然也想到了一直被冷落在一边的静嫔。
这时,安静的芷萝宫确实是一个好去处,静妃可以推拿,可以做药汤,可以陪她安静的说话。
静妃开始出现在皇上面前,不动声色地为靖王说话,又无心的浇灌皇上对誉王的忌惮之心。这份机敏与心机,确实也只有静妃可以做到。
皇帝说:
“战场凶险,以后就不派遣靖王出去了。”
她却说:
“宫外的事情,臣妾虽然不清楚,但是景琰身为皇子,卫护江山也是应尽之责。景琰这孩子虽然不爱张扬,但是他心里是装着陛下的。”
一句话,既不怪责怨恨陛下多年的冷落,也为儿子在皇上面前增加了好印象,皇上听着必然很舒心。
她也说皇上听着不舒心的,比如皇帝问她誉王,她只是说听宫里的人说:誉王是个贤王。
她岂会不知,皇帝忌惮的正是这份贤王的做派和名声,连后宫的人都在夸耀誉王,他这个皇帝听了又岂会不怒呢?
编辑: JF96